陈宗科
在冯家山水库展览馆,有这样一幅照片,四位工作人员正在聚精会神地做着试验,照片题名为“实验员”。照片中最右边的人就是我,正在认真地记录着土工试验的数据。那时候的我,一头乌发,比较清瘦,就是二十三四岁的年龄。
望着这幅照片,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当年在试验室的点点滴滴,那是一段永难忘怀的岁月。
我是1970年2月到冯家山水库枢纽工地的,开始担任扶风一兵团法门营三连连长。我们在短期内突击架设了横跨千河的铁索桥,向党的生日献上了一份厚礼,连队被工程指挥部命名为“攻坚连”,在工地有了一定的影响,因此,当年底指挥部成立工地试验室的时候,我便被抽调到这里,成了一名实验员。
冯家山工程指挥部试验室有两个,一个是水工试验室,设在黑滩东方红广场的舞台上,实验员有袁永莉、秦英等人,归工地设计室领导。另一个是土工试验室,设在工程指挥部前线指挥所,即大坝下游右岸一片比较宽阔平缓的地方(现在已毫无当年遗迹)。一条较宽的工地公路从指挥所穿行而过,试验室就紧靠在公路旁边,但地势较低,站在公路边,可以看见院内的一切。试验室房舍是由土坯墙、人字梁和油毛毡搭建而成,装有席顶棚,也做了简单粉刷,分有试验室和宿舍两个部分。早期一切都因陋就简,没有办公桌,就自己动手,制作了一个类似乒乓球案的水泥桌子,在上面画图、计算;没有计算器,就用算盘和对数计算尺,或者干脆在纸上笔算;没有床板,就用几根木棍支起架子,上面铺上竹帘和草帘,就是床铺了,冬天通透的冷,夏天满屋的热……
土工试验室归指挥部工程组领导,负责人是技术干部杨佰立同志,非常适合做试验这种细活,一丝不苟,严谨认真。同时,西北水科所、陕西水科所也派郝君仁、孙贵云(女)、朱子文等技术骨干参与指导,来时也带来了土工试验仪器如压缩仪、渗透仪、剪力仪等设备。从事具体操作的人员都是从民工中选拔来的,有扶风县的陈宗科、王明科、侯存义等,岐山县的张根民(照片中左侧靠前)、肖周保、朱世栋等,宝鸡县的王招科(后改名王涛)、郑聚财、刘玉海等。开始我们不懂水利,不懂试验,杨佰立同志就苦口婆心,带领大家学中干,干中学,还请陕西工业大学黄志谨等老师为我们上课做辅导,我们也虚心请教,不懂就问,很快大家就掌握了土工试验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领,都能独当一面,完成任务。
土工试验室的主要任务是围绕水库大坝的建设进行的。最初是选择土场。我们头戴安全帽,手提洛阳铲,足踏杂草地,跑遍了坝址周围的坡坡坎坎,提取了数以千计的土样,最终确定坝左灵化土场、坝右山背后土场为大坝回填的首选土料,杂质少,黏性强,适合均质土坝的建设要求。
大坝回填阶段,是试验室最忙碌的时候。干容重是控制大坝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,而干容重的监测又是试验室义不容辞的职责。每天二十四小时,试验室都要有人到坝面取样,算出实际干容重,如达标,就可继续覆土碾压;如不达标,则须继续碾压,直到达标。其间经常与施工队发生争执,一方要确保质量,一方则要赶进度。我们往往和施工员保持一致,态度鲜明,绝不退让。为了严格把好质量关,指挥部成立了质量检查小组,成员有李慧文、耿树俊、胡德爱、吴志纯、田忙生等同志,定时研究质量问题,现场解决争执纠纷,在质量标准上绝不松口。1982年2月,冯家山水库第一期工程通过竣工验收,鉴定书中评价道:“大坝基础防渗处理质量良好,填筑质量基本满足设计要求。”这是对水库大坝质量的肯定,也是对为管控质量的人们包括试验室在内的所有人的肯定,他们是有功的。
1972年10月,水库大坝基本建成,试验室人员稍有减少,主要任务转向导流洞、泄洪洞、输水洞的混凝土试验,主要是密度、压力、压强等测试。期间我还被派到陕西(杨陵)水科所做了一个多月的混凝土试验,再次得到了郝君仁、孙贵云、朱子文等同志的热情帮助,圆满完成了试验任务。
再后来,试验室搬到了工程指挥部西大院。这时我却离开了试验室,到别的岗位工作了。
在试验室的日子里,我学到了许多水利方面的基础知识,比如,土的比重、含水量、湿容重、干容重、渗透、剪力、混凝土抗压强度及其配合比等,对水利专业有了感性认识;在试验室的日子里,我在学校学得的知识得到初步应用,例如,土工试验的计算中,常常用到对数,幸好在高中学过这些,做起来就比较容易,至今我还珍藏着那把骨质对数计算尺;在试验室的日子里,我得到诸多领导和同事的关心支持,是他们帮助我成长进步,至今我仍感念他们;更有意义的是,在试验室的日子里,我于1971年12月转为国家正式职工,于1972年3月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,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正式党员。
(冯家山水库管理局退休干部陈宗科供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