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方案》立足宝鸡实际,坚持“节水优先、空间均衡、系统治理、两手发力”治水方针和“四水四定”原则,围绕“三屏两水一平原”布局,以防范水灾害风险为首要,以提升水供给能力为主线,以保护水资源安全为核心,以优化水生态环境为重点,加快构建区域水网,补齐基础设施短板,建立完善监管体系,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,科学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水资源,统筹推进水安全、水生态、水环境治理和水岸共治协同治水,加快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水治理能力现代化,构建“堤固、岸绿、水清、洪畅、景美、人和”水治理新格局,实现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共赢。
《方案》按照顺应自然、柔性治水,全域治理、综合施策,城乡一体、融合发展,政府主导、市场运作,市级统筹、县区配合,创新机制、协同管理六个原则,按照“保、用、供、留、治、管”总体思路,三年计划实施“一河一策保水、集约节约用水、城乡一体供水、生态治理留水、控源截污治水、河湖长制管水”6大治理任务共247个项目,完成投资118.7亿元。新建水库6座,除险加固水库42座;治理河道275.2公里,新建加固堤防护岸219.7公里,治理滩区18.9万平方米,栽植林草1.5万亩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平方公里,形成生态节点38处;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45处,新增日供水能力18万方;建设污水处理厂3座、农村污水处理设施33处;全市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消除黑臭水体,14个国考断面和其他考核断面水质达到相应考核标准。通过三年系统保护和治理,构建“堤坝安全、洪畅水清”的水安全体系,“区域连通、多元互补”的水网络体系,“城乡一体、多重保障”的水供给体系,“山青水绿、生态健康”的水环境体系,“功能多元、良性循环”的水生态体系,“彰显底蕴、古今交融”的水文化体系,“完善科学、智慧高效”的水管理体系等“七大体系”。
《方案》明确五项保障措施:一是加强组织领导,健全组织机构。强化监督考核,建立奖惩机制,全力推进工程建设。二是明确责任主体,细化分解任务。将任务按类别、年度等分解至各县(区)。三是拓宽融资渠道,保障资金投入。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,加大市、县(区)财政投入,用足用活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等政策,积极争取政策性贷款支持公益性项目。四是加强工程管理,确保工程质量。强化土地要素保障,做好环保手续审批服务等工作,加快推进工程建设,积极推行EOD等建设模式,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,严防发生安全生产事故。五是加大宣传力度,鼓励公众参与。广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组织形式多样的水生态文化活动,打造生态文化宣传产品。